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鹿鸣文化讲坛·第三期l​女神与遗存:图像记忆与神话思维

时间:2023-06-02 15:49访问量:

(通讯员 田姝琦)529日晚730,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中文系“鹿鸣文化讲坛”第三期活动在南校区会议中心A104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饶静副教授应邀作“女神与遗存:图像记忆与神话思维”学术报告,本场活动由中文系毕晓老师主持,中文系王志清教授、朱佳宁副教授、历史系任兆杰老师全程参与。

a9e4a2957bc87351427dfe5d33bacfe

报告会上,饶静老师从“字面—历史”和“隐喻—心理”这两种意义范畴中的“女神”观念谈起,认为“女神”研究与人类学术语“遗存”(survival)概念的所指是相似的,是对一种原始文化遗留的探究。讲座以迪迪—于贝尔曼的艺术史批判为起点,将于贝尔曼对瓦尔堡“遗存”观念的重构视为参照,探究了女神意象与遗存观念的内在关联。

接下来,饶老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饶老师重点阐释了于贝尔曼艺术史批判思想的来源与内容。于贝尔曼在《在图像面前》的序言中明确表示他要批判经典艺术史叙事(如瓦萨里和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目的论的叙事),主张直面艺术图像,将“可视”从“可见”的框架下解放出来,强调形象自身的不断涌现意义,这一涌现并不借助外在的构型原则。饶老师指出,理解艺术图像有“移印”和“相似”两种方式,于贝尔曼采用后者来理解图像,更加关注图像的不可见性。正如《旧约》中人是一种与“神”相似的被造物,而“神”则是不可见的。同时,相似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借助基督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眼前所见之物可以理解为某种遗失了相似性的遗迹。在这种神学背景下,我们应该注意到“圣父—圣子”的相似是以“圣母”为中介的,“圣母”是一种“质料”,而且通过绕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梦与图像的生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深入到图像记忆的无意识领域,物质性与时间性是其基本要素。

第二,饶老师指出,遗存的概念是图像记忆的观念媒介。遗存代表着一种可以不断重复的远古时间,可以成为再造开端的原点,成为连结艺术史与图像记忆的媒介。第三,通过对瓦尔堡思想脉络的再考察,我们得以看出,以记忆女神和宁芙为代表的女神形象既体现了人类文明阶段的大母神崇拜,又是图像记忆的神话载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主体为知识、话语、叙事奠基,而神话的存在重现了创世之初的生成,将过去显现出来。最后,饶老师从认识论意义上探讨了女神话语的意蕴。女神话语揭示了智性创造与生命创造的区别,其认识论模型体现于“载体—容器”的意象之中,我们以宁芙(碎片)来认识记忆女神(载体),从遗存来溯源容器,以起源启示未来,人类智性文明的活力便可以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讲座内容结束后,毕晓老师指出,饶老师从性别方面探究“可见”与“不可见”的理念是极具创新性的,正是“不可见”构筑了记忆,才能赋予“可见”独特的意义。王志清老师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形象与饶老师对欧洲文化传统中的“女神”研究有些许共通之处,而从人类学层面探寻中国古代文化则是可以借鉴的方向,随后两位老师还就“何为比较合理的艺术史写作范式”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现场学生积极与饶老师问答互动,报告在师生间热烈的鹿鸣之声中圆满结束。

Baidu
sogou